公關策劃公司:趙啟正:“中國第一新聞官”不做“泡沫”院長
2013-03-25 12:40:02
趙啟正
1940年1月出生于北京,1963年畢業(yè)于中國科技大學核物理專業(yè)。歷任中國核工業(yè)部第二設計院技術員,航天部上海廣播器材廠車間副主任、設計科副科長、副廠長,上海市工業(yè)工作委員會黨委副書記,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,上海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長,上海市委常委、副市長兼上海浦東新區(qū)黨工委書記及管委會主任,中共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主任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、主任,等職;現(xiàn)為全國政協(xié)外事委員會副主任,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。系十六屆中央委員。
國務院新聞辦每一次新聞發(fā)布會舉辦之前,都要跟舉辦新聞發(fā)布會的部門開策劃會,特別注意收集各大媒體有關方面的社論、言論、評論,從中找出記者們可能提的問題。趙啟正坦言,“這倒不是為了對付記者,而是尊敬記者,讓他們滿載而歸”。記者越明白,就越容易把它傳播出去。
以前,人們總是習慣地說向世界“宣傳”中國,而趙啟正認為應該用“說明”這個詞,以免被誤譯。他解釋說,英文的Propaganda(宣傳)一詞在歷史上用得太多了,太濫了,已與中文"宣傳"一詞的原義相去甚遠。在當今形勢下,正確說明中國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強新聞報道的準確性、透明度和時效性。因此,他更愿意把外宣說成是"說明"、"解釋"或"傳播",就是向世界說明中國的存在狀態(tài),傳播中國的文明文化。
去年11月19日,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50周年院慶典禮上,趙啟正從中國人民大學校黨委書記程天權手中接過聘書,正式就任該校新聞學院院長。趙啟正說,自己的新任務主要包括:一是從新聞領域和非新聞領域促進人大新聞學院繼續(xù)蒸蒸日上;二是和年輕人在一起,向他們學習,自己也要多培養(yǎng)年輕人。他聲言“這份聘書很重,也許有一噸重”。
“中國第一新聞官”
“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,提高政府公信力?!边@是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,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中所提出的一項目標。這無不向公眾昭示,一個隨時準備與媒體握手、與公眾對話的政府呼之欲出。
有力推動這一過程的一個重要舉措,是近年來政府新聞發(fā)言人制度的建立與逐步完善?,F(xiàn)在,70多個國務院部委設置了80多個新聞發(fā)言人,基本建立起了新聞發(fā)言人制度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20多個省級政府也已經建立了新聞發(fā)言人制度,推出了新聞發(fā)言人。在促進新聞發(fā)言人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方面,被譽為"國務院喉舌"的國務院新聞辦一直起著引領和推動的作用。趙啟正在國務院新聞辦主任任上時更是把向世界“說明”中國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。
1998年年初,趙啟正出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,3個月后任主任。從此,趙啟正的名字開始與中國的外宣工作聯(lián)系在一起了,成為“中國第一新聞官”,幾乎每天要接受來自世界各地記者的采訪與挑戰(zhàn)。
趙啟正提倡“外宣盲目性乃一大忌”。他認為在我國外宣工作中就存在3個不同的層面:中國基本情況的對外宣傳、時政新聞的對外報道、熱點問題的對外介紹和解釋。在中國基本情況的對外宣傳方面,要精選最想告訴外國人和外國人最關心的內容;在時政新聞的對外報道方面要提高時效,尤其是突發(fā)事件對外報道的時效;在熱點問題的對外介紹和解釋方面,要加強針對性和說理性。
而且,還要分析世界媒體對中國的報道、評論,從中分析當前外國人對中國的理解深度,從而指導中國的對外宣傳工作,避免無的放矢。新聞辦有專門的機構研究世界媒體對中國的評論,其中包括對國際上重大事件的看法,特別是世界重要媒體和重要人物涉及中國的言論。
同時,他也談到,各部門的發(fā)言人們自己也可以回答問題,但有的回答過于技術性,(文章來自活動策劃公司、上海公關公司),都是專業(yè)術語,所以在策劃會上會被建議用通俗易懂的話表達,記者越明白,就越容易把它傳播出去。
趙啟正鼓勵新聞辦的人員日常和世界各國駐京新聞官、記者加強交往,除新聞發(fā)布會外,還需要不定期地開一些見面會和吹風會,解疑釋惑,介紹新情況。
為確保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務,趙啟正所領導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推動了中國新聞發(fā)布會的發(fā)展。中國已經建立起國務院新聞辦、國務院各部門和省級政府3個層次的新聞發(fā)布和發(fā)言人制度,并開展新聞發(fā)言人培訓活動,請來自政府信息部門高官、新聞及傳播界人士、專家學者以及知名公關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講授新聞發(fā)言人所應具備素質的課程。
作為一名政府部門高官,趙啟正在發(fā)表公共演講時,他的立場毫無疑問是政府的,但是他的思維方式和使用的語言卻是新聞記者的;作為新聞發(fā)言人,回答記者提問時需要技巧,但不能過分強調技巧,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進步性,體現(xiàn)對社會進步的意義,對正確輿論導向的意義,維護國家利益。
在不少人眼里,對新聞報道一直有這樣的邏輯概念:報道壞消息一定是“負面報道”,而“負面報道”就一定是在“找事”、“添亂”,所以不能有“負面報道”。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報告中,趙啟正提到了關于怎樣看“負面報道”的問題:說我們的不好就是負面消息嗎?不是。判定這個報道的正面負面問題,應該從是否有利于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來考慮?!?/P>
趙啟正說,總體上看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影響還比較弱。與國際同行相比,中國媒體在資本實力、傳播網絡、經營理念和人才素質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,中國所需的國際資訊需要國際媒體的合作。對于中國記者,趙啟正希望能夠加強訓練,特別是要有競爭力。
在長期的對外新聞交往實踐中,趙啟正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外交風格和模式,也為新聞工作者和外事工作者提供了許多鮮活的新聞外交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