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波,民族節(jié)日,活動策劃
跳苗節(jié)——大土苗寨的跳苗節(jié)是一個歡慶的節(jié)日。在寨腳專設的約1000平米的跳苗場里,男男女女在蘆笙樂隊的伴奏下,圍繞場中央一株高七、八米的雕龍畫鳳跳苗柱翩翩起舞。隨著歌舞高潮的到來,六至八位穿戴整齊的苗家人會將客人面朝上不斷拋起,直到你喊出至少三聲“救命”,方才停止,并要你喝下三杯竹筒酒,才得以放過,這種習俗被稱為“甩人”。除了“甩人”,跳苗節(jié)還有踩點子鼓、爬木花桿等活動,這些活動都各具特色、韻味無窮。
瑤山陀螺節(jié)——瑤山白褲瑤人過大年最熱鬧的娛樂活動就是賽陀螺。因而,瑤山人也把春節(jié)叫陀螺節(jié)?,幾逍』镒拥耐勇荼纫话愕耐勇菀笠?、兩倍,重二、三斤,并在陀螺上漆上各種顏色,以示區(qū)別。
陀螺比賽由瑤族德高望重的長者當裁判。誰的陀螺轉到最后,誰便是優(yōu)勝者?;蛞酝勇菹鄵簦l的先倒地誰為輸家。得勝的小伙子,甚得姑娘們的青睞。
“鑿壁談婚”——瑤麓鄉(xiāng)的瑤族人家,在姑娘長到十七八歲時,老人就在自家緊靠正門的廂首板壁上鑿一個小孔,瑤語稱為“K笛”,漢語譯為“青春孔” 、“談婚洞”。每當月上樹梢時,多情的小伙子便到姑娘的“寮“房前,將隨身帶來的小木棍插入“K笛”孔中,彈起獨弦琴,唱起古老的情歌。若姑娘對小伙子有好感,就將細木棍接入房里,兩人隔孔喁喁細語。一對年青人隔孔接觸一段時間后,姑娘才會打開大門,讓心上人登堂入室。待感情日深,姑娘就會唱起《碗筷歌》:“你快去求你的舅,快去問您的娘,快去,請寨老擇個好天好晚!我好上你家木樓去洗筷洗碗!”小伙子便激動不已,他知道,這便是姑娘的山盟海誓。
瑤山人和鳥——瑤山的男子人人會玩鳥,懂捕鳥、馴鳥,而且視鳥兒如珍寶。無論走到哪里,隨手都拎著鳥籠,上坡下坎,寧可自己跌倒,也要保護心愛的鳥兒。因此,瑤山幾乎家家戶戶的屋檐下都掛有鳥籠。
瑤山人同鳥兒如此不同尋常的關系,據(jù)說來自一個神話傳說。遠古時代,瑤族祖先忽遇洪災。危難時刻,鳥兒冒著危險飛涉重洋,從遙遠的彼岸銜來谷種,使瑤山度過劫難,得以世代繁衍。于是,瑤山瑤族人同鳥兒結下了深厚的情誼,以至于瑤山人不僅生前愛鳥,死后其墳前的木柱頂上也要刻上鳥兒,以讓死者在九泉之下依然有鳥兒為伴。
瑤山鄉(xiāng)長席宴——瑤山瑤族鄉(xiāng)的“長席宴”被當?shù)厝朔Q之為“瑤王宴”,是生活在黔桂交界的瑤族同胞沿襲千年的傳統(tǒng)習俗。每遇到紅白喜事,全寨男女老少都會聚在一起吃“瑤王宴”。 宴席由德高望重、品德端正、家庭興旺、人丁齊全的年過八旬的寨佬主持,每戶出一張方桌,4盤菜肴,4斤米酒,4對碗筷,4個酒杯,集中到寨子中央,擺開100桌連席,幫助主人家招待親朋,同時每家派出一人參與共宴,陪客人敬酒。
瑤族猴鼓舞——流行于瑤山白褲瑤人中的一種舞蹈。舞時,眾人圍成一個大圈,皮鼓立于圈中,另一側懸吊著數(shù)面乃至10多面銅鼓。每面銅鼓兩名樂手,一人擊鼓,一人在鼓后手持飯缽一般的“土共鳴箱”,戽水一樣在銅鼓背面一進一出,以使銅鼓聲更加深沉悅耳。銅鼓聲中,皮鼓手圍著皮鼓一邊敲擊,一邊摹仿猴子的各種姿態(tài)和動作攀爬跳躍,舞姿柔中有剛,輕重分明,充分體現(xiàn)了瑤族人民剽悍英武的形象。
布依族矮人舞——一般由10余名青年表演。男青年頭罩一個長至胸部的大竹籮作“帽子”,胸部扎兩根竹條穿于衣袖中作 “手”,腹部畫上眉毛、眼睛和鼻子,扮成一個頭大、臉寬、身短的小矮人。而女青年只須戴上一個娃娃面具,襯比之下,更顯出“小矮人”粗身材的可笑。
表演時,“小矮人”在高大的“女朋友”面前,隨著樂曲活潑起舞,時而扭胯轉圈,時而扭動假手。特別有趣的是,矮人們隨表演者肚腹一鼓一脹扭曲變化的“臉部”表情,忽而哈哈大笑,忽而怒氣沖沖,夸張詼諧,活動策劃,憨態(tài)可掬,體現(xiàn)了布依人的幽默、樂觀和自信。
布依族儺事、儺戲——布依族儺事流行于播堯、翁昂、撈村等鄉(xiāng)。一般活動3天,法事有18道程序,繁褥復雜。三天中多為齋醮念經(jīng),只有第二天晚上才上演儺戲。儺戲是戴面具演戲,面具俊雅而清秀,最多可達36面。服裝多為戲蟒袍類,道具有羅傘和裙子等。伴奏樂器為“八仙”(鑼、鼓、鈸、長號、二胡、嗩吶、笛子、卡拉板)。演出以道白為主(布依儺戲以布依語說白),間摻花燈和山歌?,F(xiàn)在流行的儺戲劇目有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、《董永賣身葬父》、《瑤伙計打山》、《蒙官斷案》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