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習俗,掃墓,祭奠,吃冷食,活動策劃
“千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”,一年一度的清明節(jié)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敬重與思念,跨越千年塵世滄桑一如既往地前行,如今已在民間演繹出了五花八門的節(jié)日習俗。不知道從何時起,清明節(jié)不只是掃墓、祭奠,不只是燒紙、吃冷食,不同地域的人們賦予它豐富的內涵。生活在石家莊這片土地上的人們,又有過什么樣的節(jié)日習俗?昨日,讀者紛紛和本報聯(lián)系,講述豐富多彩的民間清明習俗形式。
北焦張氏 寒食古會背媳婦賽跑
北焦位于省城的西北部。村中張氏一族是張奇逢、張奇征的后人,他們保留了一些特色習俗。追根溯源,原本寒食節(jié)是掃墓、祭拜先人的日子,活動策劃,發(fā)展到后來清明節(jié)氣“吞并”了寒食節(jié)日,所以北焦張氏就在清明前一天舉辦寒食古會,在第二天掃墓。
據(jù)張氏后人張軍介紹,北焦村張氏寒食古會立有“四不說”的規(guī)矩,即對外人不說,對閨女不說,對媳婦不說,對幼子不說。幾百年來寒食古會顯得越來越神秘,同時知道的人越來越少。而且,古會不在村中廟宇舉行,而是在本門家中舉行。老人在家里舉行嚴格的祭祀儀式,年輕人則在村外郊游。
在清明節(jié)前一天,北焦張氏十二門的青壯年已婚男子在村外比賽背媳婦跑,再由第一名帶領去種樹。老人則在家中舉行儀式祭祀。到傍晚,由一個十二歲到十八歲之間的未婚男子誦讀祝文后,再由一個生了兒子的年輕婦女扮成圣母,在神像前求取神火,坐上轎輦在本門內門口過一下,各家開門引個火,然后緊閉家門點著自家灶火,不準外人進來。等傳過神火,有人把火種掛在風箏上放向天空,在外面植樹郊游的人看到夜晚天空中風箏的燭火后,趕緊趕回家,背媳婦跑的第一名則趕到放風箏的地點,割斷繩索拿回去燒掉。
為什么要比賽背媳婦跑呢?村中老人們說:“背著媳婦跑是鍛煉哩,背著親娘跑是逃難哩!”張軍多方考證后總結出,祖輩們傳下來的習俗就是為了逃避戰(zhàn)亂,男子們背著自己的母親賽跑??捎幸荒曩惻軙r,有人摔倒,把年邁的母親摔成重傷,就改成已婚的青壯年男子背媳婦跑。
張軍說,這一習俗一直延續(xù)到清同治年間,由于戰(zhàn)亂,背媳婦跑和圣母傳燈被迫中斷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村中張敬禹、張榮來兩位耄耋老人曾商議恢復寒食古會,但隨著兩位老人的相繼辭世,也就沒有人再提起寒食古會了。
欒城蘇味道故里有座“清明橋”
離欒城蘇邱村不到一公里處有一座石拱橋,此橋是唐代宰相蘇味道后人清明祭祖的必經之路,因此得名“清明橋”。清明橋坐落于洨河故道上,全長四十多米,寬五米,雕刻工藝,遠遠望去宏偉美觀?!斑b想當年,清明時節(jié)有很多蘇氏后人從橋上經過,一派繁榮景象?!睋?jù)蘇氏后人介紹,幾乎每年都有南方等地的蘇氏后人來到欒城祭祖,人多時有上百人到墓前祭拜。遺憾的是,現(xiàn)在清明節(jié)這天,當?shù)靥K氏后人各自祭奠自家的祖墳,“清明橋”上反而車馬稀疏了。
味道詩社的張斌說,為了更好的弘揚傳統(tǒng)文化,展現(xiàn)三蘇故里的文化底蘊,今年清明節(jié)他們將舉辦詩會;蘇東坡祖籍紀念館則將舉辦書畫作品展。
井陘石頭村居住著明代民族英雄于謙的直系后裔,幾百年來一直堅持在清明節(jié)家族集體祭奠先祖。石頭村于書記介紹,如今村中的最古老的陵墓是于謙長子于有道的。每年清明這天,全村近四百戶于家后人都要聚集成200多人的隊伍,帶上樂隊,端著貢品,到陵墓前叩頭祭奠,并向先祖“報告”后世子孫的生活情況。同時,村里人還必須在這一天“掛白”,就是將白紙掛在墳頭,以表達對先祖的孝敬之意。
清明這天,槐底孔氏家族沒有家族集體祭奠的習俗,他們在這一天都是以家庭為單位,祭奠逝去的祖先,有的人則喜歡到野外踏青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