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會節(jié),活動策劃
近來,袁鼓師和陳鼓師忙得不亦樂乎,因為要造100面鼓,供應遂寧每年盛大而隆重的二月香會節(jié)。
世面上有各種各樣的鼓,不少是工廠流水線上生產(chǎn)的,而袁有貴的鼓是手工制作的,主要供應寺廟、玩友和劇團。袁有貴的父輩和祖輩都是造鼓的,從小耳聞目睹,他也學會了這門手藝。遂寧之前沒有造鼓的人,夫妻倆來到遂寧后,填補了這個空白。
由于全是手工制作,袁有貴的雙手磨起了厚厚的繭巴。“做一面鼓,需要下料、劃線、砍弧、清縫、箍桶、拋光、削皮、上皮、沖眼、泡皮、繃皮等20多道工序,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制作,其中最關鍵的一步是削皮。削皮的原料必須是水牛皮。”袁有貴說。據(jù)介紹,做鼓的牛皮必須是5年以上的水牛的皮,并且是帶血的皮。削皮就是把脂肪去掉,整片皮都要削出同樣的厚度。袁有貴說,削的時候,用力太大不行,太輕也不行,就是要使暗力,因為刀很銳利,稍微一壓迫牛皮就要破。“同樣厚度的鼓打出來的音才會一樣,這就是工夫了。太厚的話,聲音會被悶住,沒有彈性;牛皮較薄的地方,表面張力不對稱,會破掉。”
當年,袁有貴背著幾個鼓來到廣德寺,受到一個老和尚的夸獎,至今他還記憶猶新:“你的是用工夫做出來的,能傳達慈悲情懷。你就到遂寧來造鼓吧,這里香會節(jié)紅火,一定能夠長久發(fā)展。”于是,袁有貴就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來到遂寧,先是租房生產(chǎn),后來有了自己的住房和門面。“到遂寧后,我造了五六千只鼓,川內劇團和重慶劇團很喜歡我的鼓,云南滇劇也使用我的鼓。每年香會節(jié),是我的鼓銷售的旺季,今年準備制作100面鼓供應節(jié)日市場。”
“我造的最大的鼓直徑達到1.8米,最小的鼓直徑也有15厘米。根據(jù)不同的用途,鼓的聲音要有所不同。劇團的鼓既要能遠聽,近聽要柔和,活動策劃,要具有旋律感;寺廟的鼓鼓聲要分明,能打出時間的風雨雷聲;游行的鼓則要高亢,渲染氣氛……”袁有貴說。
|